《新华词典》,1980年8月第1版,1989年9月第2版,2001年1月第3版。主编韩作黎,曾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全国教育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普通教育工作及儿童文学创作,对小学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有较深研究。该词典是一部以语文为主兼收百科的中型词典,主要供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
- 书 名
- 新华词典
- 作 者
- 韩作黎
- 类 别
- 中型词典
- 定 价
- 85.00元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装 帧
- 平装
- 第1版
- 1980年8月
- 第2版
- 1989年9月
- 第3版
- 2001年1月
- 第4版
- 2013年8月
新华词典历史背景
编辑1971年,周恩来总理指示编一部词典,编纂组于同年10月成立,初稿于1973年问世。受1974年开始的“批林批孔”和粉碎“四人帮”后重新审查词典的双重影响,词典直至1980年才正式推出,定名为《新华词典》。
新华词典词典介绍
编辑《新华词典》[1]
是一部以语文为主兼收百科的词典,以其面向普通读者、实用性强又颇具时代感等诸多特色,在中国辞书应用中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1980年首版,已累计印刷了三十余次,近七百万册。右图是在2001年修订版的《新华词典》,在1988年修订版的基础上进行全面修订。共收条目47231条,约260万字。适合中学师生及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使用。
《新华词典》保持词典原有特色,突出时代特点,反映学术新成果,充实新科技内容,是本次修订的宗旨和原则。增补新词新语新义,尤其是科学新成果条目。收录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用语,增补信息、环保、法律、财经、军事、医学、计算机、建筑、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新词语,约计7000条。订正字词形音义。改善编纂体例。删除了一些过时的条目,计2000余条。
新华词典词典特点
编辑该词典的主要特色是其综合性,即以语文词典功能为主,兼有百科词典功能。
在语文词典功能方面,其所收普通词语的数量显然少于《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这从三部词典的条目总量也可以看出来(《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条目总量分别为47 231、约65 000、约68 000),更注重所收词语的通用性(如《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均收“澹”字,而《新华词典》则未收此字),处理上也更简洁(一字有几个读音的,就列为几个字头;多字条目不注音,其中个别难字及容易读错的字,随释文加注读音;等等)。
在百科词典功能方面,所收百科词语的数量远远大于《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内容篇幅上,语文条目约占40%,百科条目约占60%。不仅收录文史哲等方面的词语,还收录不少信息、环保、法律、财经、军事、医学、计算机、建筑、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新词语,反映了科学新成果。
该词典的附录有16个之多(书前另有《中国政区》地图),涉及范围较广,这也体现了百科词典功能。以下为该词典的附录:
(一)夏商周年表
(二)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三)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简表
(四)中国行政区划简表
(五)世界各国和地区简表
(六)中国少数民族简表
(七)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八)中国重点自然保护区
(九)中国特有珍稀动物
(十)世界重大公害事件
(十一)计量单位简表
(十二)常用科技名词规范简表
(十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
(十四)科学技术史上的重大事件
(十五)元素周期表
(十六)节气表
此外,该词典对一些词语的处理也不同于《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2]
。例如,其“荫”字条目中指明“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统读yìn,‘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但在一些固定格式(如绿树成荫)和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中,原读yīn,表示‘树荫’义的‘荫’字习惯上保持不变”,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则全面恢复了“荫”字在“树荫”一义上的传统用法:不仅增收了“绿荫”“树荫”“树荫凉儿”“林荫道”4个词条,而且将其作为推荐词形;《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则指明“统读yìn,不读yīn。‘树荫’‘林荫道’应写作‘树阴’‘林阴道’”,而不论其他,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又如,对“的”“地”“得”这三个结构助词,《新华词典》的处理是“地”可以写作“的”,而“得”不可写作“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处理是“得”可以写作“的”,而“地”不可写作“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处理是“地”“得”均不可写作“的”。这些词典对词语的不同处理,都有其依据。在使用相关词语时,可互相参照、比较,依据语言文字的规范原则,加以取舍,酌情处理。
新华词典版本沿革
编辑新华词典第三版
内容简介
新版词典百科条目比重陡增至50%,删去了2000多条过时词条,同时增加新词上万条。新版《新华词典》,百科条目增加到25000多条,字数达到150万字之多,首次占到整个词典50%,这一比例是前所未有的。
百科条目的修订分两个层面操作,一是基础学科,包括语文、政治、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方面的内容,要求系统性地释义。二是应用学科,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求过于专业,而是突出实用性。
新版《新华词典》,小条目字数控制在50字以内,中条目100至150字,大条目也不超过200字,保证了整部词典丰富的内容和充足的信息量。
新版《新华词典》,颇具时代特征,新词新语随处可见。如信息类条目中增设了互联网、笔记本电脑、电话磁卡、可视电话、电子出版、网吧、远程教学等词条,医学类增设了安乐死、巴氏消毒法、非处方药、基因工程、精子库、试管婴儿等词条,财经类增加了超市、对冲基金、二板市场、风险投资、红筹股、买壳上市等词条,还有法律类的不正当竞争、单位犯罪、国家赔偿、巨额资产来源不明罪、无罪推定等,军事类的导弹防御系统、地地战略导弹、高技术战争、信息战、数字化战场等。大量增加的新词让人感觉这部词典与时代脉搏甚为贴近。
新版《新华词典》,还收录了长达两个页面的以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如TMD(导弹防御系统)、E-mail(电子邮件)、WAP手机(无线应用协议手机)等,如此数量,创下了词典收入西文字母开头词条的新纪录。
新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收编进《新华词典》附录中,这使《新华词典》成为第一部收入这项最新科研成果的词典。
新版《新华词典》在附录上的创新颇值得一提。
——删掉了汉语拼音方案,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地质年代简表,基本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四项内容。
——将附录中的生僻字融入词典正文,并加注相应的符号,使语文条目查考功能增强。
——新增了夏商周年表,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简表,中国行政区划简表,中国少数民族简表,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重点自然保护区,中国特有珍稀动物,世界重大公害事件,常用科技名词规范简表,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科学技术史上的重大事件。
另外,为便于查考,还在书页侧方增加了V字型的梯标。在词典的前环衬新增彩色的中国地图,后环衬新增彩色的世界地图,从而形成一股视觉上的冲击力。
新版《新华词典》的字数由原来的230万字增加至260万字,页码数由旧版的1300多页增加至1500多页。
新华词典第四版
内容简介
语文百科兼收 人文科技并重 知识信息更新 解惑答疑并行 内容亮点: (一)补充新的知识点。 1. 吸收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两个公报,公布了最新的全国人口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人口数。 2. 及时反映国内外行政区划等方面的变更。如 原名 新名 襄樊 襄阳 邹县 邹城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丽江市 仰光(缅甸首都) 内比都(迁入) 汉城 首尔 塞尔维亚和黑山 塞尔维亚 黑山 还有“欧盟”“北约”“世贸组织”“世卫组织”“欧元”“京都议定书”等国际组织成员数目的变更。2011年7月9日是南苏丹独立日,喀土穆等相关条目跟着改。另外“司母戊鼎”改为“后母戊鼎”我们也吸收了。附录也及时反映了最新事件,如“世界重大公害事件”就收录了2011年3月发生的福岛核电站事故。 (二)增补单字和新词新义。 1.根据“规范汉字表”增补字头。 2.补充了比较稳定的新词新义。 如“百搭、榜主、博文、彩铃、地质公园、骨灰级、群发、上传、秒杀、云安全、原生态、知情权、白肉、身段”等。 3.增补了各学科比较重要的条目。 如数学方面的“解析几何、真数、矩阵”等。 (三)附录知识的更新和增补。 附录收录17个主题,体现知识性和实用性。如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简表、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古迹、中国特有珍稀动物、常用科技名词规范简表、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等。
本书目录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新旧字形对照表
部首检字表
词典正文(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附录
(一)中国历代纪元表
(二)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三)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简表
(四)中国行政区划简表
(五)世界各国和地区简表
(六)中国少数民族简表
(七)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古迹
(八)中国重点自然保护区
(九)中国特有珍稀动物
(十)世界重大公害事件
(十一)计量单位简表
(十二)常用科技名词规范简表
(十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
(十四)科学技术史上的重大事件
(十五)汉语拼音方案
(十六)节气表
(十七)元素周期表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新旧字形对照表
部首检字表
词典正文(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附录
(一)中国历代纪元表
(二)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三)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简表
(四)中国行政区划简表
(五)世界各国和地区简表
(六)中国少数民族简表
(七)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古迹
(八)中国重点自然保护区
(九)中国特有珍稀动物
(十)世界重大公害事件
(十一)计量单位简表
(十二)常用科技名词规范简表
(十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
(十四)科学技术史上的重大事件
(十五)汉语拼音方案
(十六)节气表
(十七)元素周期表
- 参考资料
-
- 1. 新华词典(2001修订版)
- 2. 最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出炉 .光明网[引用日期2015-12-3]
词条标签: